張愛玲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自力特行且影響深遠的作家。她的作品明天曾經到處頌揚,她的手札異樣為文學史研討者和寬大張愛玲喜好者所愛好。多年來,只需張愛玲的手札呈現,哪怕只要言簡意賅,也會惹起唸書界和加入我的最愛界的親密追蹤關心。我本身就曾先后先容過張愛玲致姑母張茂淵的兩通家信和她去世十四年之后才投遞收信人的一通短簡。日前,有幸讀到我們以前最基礎不了解的張愛玲1980年月初致林玉的三通手札,它們對研討張愛玲的生溫和創作頗有參考價值,內在的事務也有所連接,驚喜之余,特作此文初步考釋。
這三通張愛玲手札均書于信封和信紙合而為一的國際航空郵簡,張愛玲致宋淇、鄺文美佳耦較短的函件,也常應用這種航空郵簡。那時張愛玲已假寓美國洛杉磯,手札寄出地址為:
1825 N. Kingsley Dr., #305
Los Angeles, CA 90027
USA
這幢張愛玲那時租住的美麗的公寓此刻仍在,已成為張愛玲研討者和喜好者的“打卡”地,有最新的照片為證。張愛玲這三通手札的收信人林玉,我們此刻所了解的,她是臺灣林子佩的三女,文物鑒賞家、加入我的最愛家王世襄的遠房后輩,生于海南,結業于臺中復興年夜學,1980年月初留學法國巴黎(拜見《西清王氏家譜》,王世威等篆修,1993年臺灣續刊本)。林玉留學時代與張愛玲通訊,這也有張愛玲航空郵簡上她的巴黎棲身地址為證。林玉致張愛玲的信應已不存,但從張愛玲的回信可知,她不竭地向張愛玲就教,張愛玲是有求必應,不竭地耐煩解答。
一
張愛玲回應版主林玉的第一通手札照錄如下:
林玉蜜斯:
多謝來信。用作論文題材,生怕法國人太覺得生疏了,不易接收。巴金是留法的,當然又更親熱些。我手邊僅有的幾張剪報,除了余光中的一篇,都是噴鼻港的專欄作家的,復印寄來,不了解可適用。水晶著《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假如需求的話可函購(年夜地出書社,臺北安東街309巷8號之一)。此間報刊上《秧歌》英文本的書評不在手邊。未支出小說集的一篇《五四遺事》載《文學雜志》,比來將在《聯副》重刊——原用英文寫,題作Stale Mates,刊在The Reporter Magazine 9/20/’56——也寄個正本給你。Edward M. Gunn著The Unwelcome Muse(Columbia U. Press)巴黎的藏書樓也許有,可是也復印了幾十頁,一并另包寄上,能夠要晚兩天到。Prof. Gunn也列席此次巴黎的抗戰文學會商會。會議日程已在報上看到,你必定很是忙,萬萬不要再抽收工夫來譯給我看。又,我的名字是EILEEN。
祝
勝利!
張愛玲 六月廿九
張愛玲致林玉的第一封郵簡
從信的內在的事務看,似是林玉對以哪位古代作家為題撰寫學位論文遲疑未定,張愛玲卻以教學為“巴金是留法的,當然又更親熱些”,法國人或不會對巴金覺得太生疏。盡管這般,張愛玲仍是甘願答應供給本身的作品和關于本身創作的評論材料,供林玉參考。此中,她在美國創作的短篇《五四遺事》(英文題Stale Mates,張愛玲本身譯作“老搭子”),英文本刊于1956年9月20日紐約《通信者》雙周刊,中文本刊于夏濟安主編的臺灣《文學雜志》1957年1月第1卷第5期。二十多年后,張愛玲在信中告知林玉,此篇“比來將在《聯副》重刊”。這是宋淇的主張,宋淇1980年6月15日致張愛玲信中特殊提到,惋惜未能完成。宋淇后來于1980年8月29日致張愛玲的信中又寫道:“最可氣的就是《聯副》曾經拿《五四遺事》排好,突然之間有一個小雜志拿它先轉錄發載了,他們不得不忍痛將版拆了。”
水晶著《張愛玲的小說藝術》(1973年臺北瑜伽場地年夜地出書社第一版)是1970年月海內研討張愛玲的代表作。耿德華(Edward M. Gunn)著《被蕭瑟的繆斯:上海北京的中國文學,1937-1945》,1980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年夜學出書社第一版。耿德華寫作此書曾向張愛玲就教,他在此書《媒介》中對張愛玲表現了感激,張愛玲1980年6月9日致宋淇佳耦的信中也寫到:“Edward Gunn的書Unwelcome Muse送了一本給我”,這也是張愛玲把書中關于她的章節復印給林玉的啟事。值得留意的是,信中又說到Prof. Gunn“也列席此次巴黎的抗戰文學會商會”,系指1980年6月16日至19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中國抗戰文學國際研究會,這是中國改造開放以后,海內初次會商中國古代文學。中國際地作家艾青、劉白羽、孔羅蓀等應邀列席,孔羅蓀還與噴鼻港學者梁錫華在會上就梁實秋的“與抗戰有關論”睜開論爭。張愛玲此信題名“六月廿九”,時光上正好與之連接,由此可以斷定張愛玲致林玉的第一通手札寫于19舞蹈場地80年6月29日。
二
張愛玲致林玉的第二通手札,題名“八月十三”,當寫于1980年8月13日無疑,也照錄如下:
林玉蜜斯:
收到第二封信(沒每日天期)。你的論文題材半途變革,所以期限特殊緊急,我當然盡早回信,否則白寫了,毫無用途。是以促作復,忘了提起“木樨蒸”與lndian summer同是秋暑。《色,戒》后還有兩個短篇小說在《皇冠》293、298期頒發,我沒寄來,由於沒書評可引。《色,戒》倒惹起一場舌戰,太controversial的工具生怕你不克不及用。我不懂法文,可是你引的一段也有點看得懂,不消譯了。短跑進進最后兩圈,本身多珍重,萬萬不要再回這封信了,我盡對不會感到欠周密。真的,趕時光要緊。祝好
張愛玲 八月十三
附簡歷
1920舞蹈教室年生于上海。
1923遷天津。
’27遷滬。
’39進港年夜英文文學系。
’42港戰后返滬。
’52赴港。
’55赴美。
’57與Ferdinand Reyher(/67去世)成婚。
張愛玲致林玉的第二封郵簡
依據張愛玲此信開首的回應版主猜測,林玉的論文似以會商張愛玲的小說為題了。張愛玲在此信中進一個步驟向林玉供給本身小說創作的第一手史料。《木樨蒸:阿小悲秋》標題中的“木樨蒸”指農歷八月木樨綻放之時呈現異常悶熱的氣象,張愛玲用英文的“印第安夏”和中文的“秋暑”作了簡要的說明。《色,戒》之后還有短篇小說在臺北《皇冠》頒發,則指《相見歡》和《浮花浪蕊》兩篇。而《色,戒》惹起的一場“舌戰”,當指《色,戒》于1978年1月在臺北《皇冠》第12卷第2期頒發后,人在美國的域外人(張系國)在同年10月1日臺北《中國時報·人世》頒發《不吃辣的怎么胡的出辣子?——評〈色,戒〉》提出批駁,張愛玲于是在同年11月27日《中國時報·人世》頒發《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做出回應。
更出人不測的是,此信還附錄了張愛玲自撰的《簡歷》。供給這份《簡歷》,應當是共享空間林玉的懇求,固然僅五六十字,真的很簡單,也沒有我們所未知的內在的事務,但究竟是張愛玲本身寫的。張愛玲在十五年前,為美國紐約威爾遜公司出書的《世界作家簡介》補冊寫過一篇英文《自白》,但親撰《簡歷》供年輕的伴侶參考,這應是獨一的一次。
三
張愛玲致林玉的第三通手札,篇幅最長,內在的事務也最為豐盛,當寫于1980年8月31日,仍照錄如下:
林玉蜜斯:
信收到。《金鎖記》里叔嫂的關系完整明寫,想必你太敏感,懷疑有暗昧。用統一資料寫《怨女》,是由於隔的年數多了,見解分歧了。女兒一角后來很是小我物,即便不提,也無法不料識到,有鵲巢鳩佔之感,是以刪往。我對本身的作品歷來都是剛寫的時辰很是愛好,過些時就看出弊病來。沒有寫自傳的打算。普通書上對作者的先容都極冗長,我以為是對的。我在美國英國出版都只要我前次信上供給的一點data,《怨女》英文本只多一項:我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我祖父張佩綸是中法戰事的一個political casualty——提起身庭佈景也是為了使作品的內在的事務多一點可托性。《金鎖記》出單行本不敷長,我提出:(一)附錄自傳性的《密語》,或是(二)等有人想出書《金鎖記》與《秧歌》的時辰,《秧歌》作為長篇小說極短,兩篇正好一本。Unauthorized列傳固然我無權干預,在我本身書上的列傳總應該是經自己批准的。你如許忙,萬萬不要空費功夫彙集列傳材料寄給我看。很是負疚,近影沒有,老照片也都只保留一張,寄來寄往往往會遺掉。等法譯《金鎖記》有了斷定的出書新聞,假如必須的話再掛號寄張寫《金鎖記》后不久的相片給出書公司擔任人,請他們用過后當即掛號寄還,這些啰唆事未便費事你這忙人。我邇來也忙,在可預感的未來不會有時光觀光。祝
暑祺
張愛玲 八月卅一
張愛玲致林玉的第三封郵簡
對本身晚期的代表作中篇《金鎖記》,以及《金鎖記》與后來用“統一資料”寫的長篇《怨女》的關系,張愛玲以前似一向未作過說明,卻是對《傾城之戀》甚至《小艾》,她后來都曾有過自以為是需要的闡明。不意在這通手札中,張愛玲對林玉提出的若何懂得《金鎖記》中的“叔嫂關系”、《怨女》中為何刪往女兒一角等,都作了長篇大論的說明,很可貴,也很主要。而她誇大的“我對本身的作品歷來都是剛寫的時辰很是愛好,過些時就看出弊病來”,異樣很值得留意,這句話顯示了張愛玲在文學創作上的不懈尋求。張愛玲又明白告知林玉,不預計寫自傳,這是耐人尋味的。當然,她也清楚,他人寫的未經她允許的“列傳”,她“無權干預”。她又連帶提到了本身的家庭佈景,以為祖父張佩綸是中法戰鬥的一個“政治受益者”,這正可與《對比記》中所寫的加以比對。
大要是林玉有興趣推進法譯張愛玲的小說,此信中還表露了張愛玲對本身小說出書法譯本的若干假想。張愛玲感到假如法譯《金鎖記》,為了增添篇幅,可以“附錄自傳性的《密語》”,這闡明了她對這兩篇作品是很重視的;或許前提成熟時,把《金鎖記》與《秧歌》分解一冊法譯。她似乎不了解早在1958年,法國巴黎的Calmann-Lévy就出書了《秧歌》的法譯本。但是,法譯《金鎖記》的打算也未能實時完成,直到1999年,巴黎Bleu de Chine才出書了《金鎖記》法譯本,張愛玲已不及親見,這是非常遺憾的。
張愛玲致林玉的信札,除了這三通,還有沒有更多的,今朝尚不明白。但這三通保留無缺,筆跡明白,並且都是趁熱打鐵,簡直沒有什么修正,充足闡明1980年月初張愛玲精神尚好,也樂于答覆并不瞭解的青年學子的請益。這與她后來精神不濟,簡直與外界不相聞問,構成了光鮮的對比,足以轉變至多是部門轉變人們對張愛玲后期不愿與外界接觸的單方面見解。
張愛玲致宋淇、鄺文美佳耦以及致夏志清、莊信正、劉紹銘、蘇偉貞等位的大批手札,都已由收信人自己或后人收拾,公然頒發或出書,也早就惹起了國內外張愛玲研討者的器重和不竭切磋。而今,張愛玲四十多年前致林玉的這三通手札,也終于浮出汗青地表了。固然只要三通,它們倒是比來八九年來張愛玲手札挖掘的最年夜收獲,並且異樣具有頗高的研討、鑒賞和加入我的最愛價值,異樣彌足可貴。
發佈留言